说起忽必烈称帝的事,简直就像一场职场逆袭剧:上头不看好,同行都觉得他不配,结果他却凭借一套“中原打法”反败为胜,把手握正规军的亲弟弟阿里不哥给打得落花流水。兄弟反目成仇,草原战神败给了“汉化代言人”网上炒股配资,这剧情真的是极具反转性!
忽必烈并非长子,也并非生活在草原上,照理说他根本不可能成为蒙古的正统大汗,然而他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成功地从阿里不哥手中抢下了汗位。弟弟阿里不哥愤怒不已,决定挥军南下,结果却被“半个汉人”的哥哥打得措手不及,完全没有占到便宜。这场战斗,表面上是在争夺汗位,但实质上却是两种帝国路线的生死较量。
回到1259年夏天,四川合州,蒙哥汗病逝,蒙古帝国的权力天平开始发生动荡。虽然阿里不哥年纪尚轻,但他志向远大,坐镇蒙古的政治核心——哈拉和林,他手中掌握着帝国的正宗军队,守卫着首都。这时候看似兵强马壮、手握权力的阿里不哥,理应高枕无忧。按理说,谁手握兵权,谁就有发言权。但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——光有兵不够,得看兵在哪里,能不能补给到位。
展开剩余84%这年秋天,忽必烈的军营收到消息,得知蒙哥汗去世的消息。那时,忽必烈正在江南前线指挥与宋朝的战斗,驻扎在前线,兵员充足,指挥权也在手中,按说他也是一位“半个中原总督”。接到消息后,忽必烈毫不迟疑地收兵,迅速北返,到了1260年正月,已经火速抵达燕京(即今天的北京)附近。
与此同时,阿里不哥也没有掉以轻心。1260年春季,他在哈拉和林宣告称汗,召集漠北的宗王和贵族,举起了“正统大旗”。毕竟他接替的是帝国的核心地带,理应是合情合理的继承人。但问题是,他所称的“正统”,并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兵权,也无法保障南下的后勤供应。
忽必烈很清楚,蒙古的皇位固然重要,但在中原的土地和资源才是更值得争夺的财富。他多年来扎根在燕京,根基深厚,拥有的是更加庞大的势力。与他并肩作战的,不仅有蒙古的贵族,还包括汉军、色目军、契丹的旧部以及东道的塔察儿等一众强大支持者。阿里不哥的军队虽然占据了中央的有力位置,但由于距离遥远,且粮草问题无法得到保障,忽必烈始终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,掌握了更多资源。
忽必烈并没有急着返回哈拉和林,而是选择在1260年4月,在开平(今内蒙古正蓝旗)率先称汗。这个地方距离哈拉和林并不远,但更能呼应燕京,是他精心设立的政治重镇。与此同时,他发布了《即位诏》,明确表示自己要效仿成吉思汗的治国理念,但会结合时局适时进行改革,引入中原的治理模式,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。
很快,他又发布了建元诏,定年号为“中统”。这个举动可不简单,在汉地的传统中,年号的发布象征着登基大典,标志着新王朝的诞生。通过这一招,忽必烈不仅宣示了自己称帝的决心,更巧妙地与阿里不哥在制度层面展开较量。
然而,阿里不哥虽然是“蒙古嫡长子继承制”的代表,但在实际的军事运作中却暴露出问题。他的军队虽然拥有强大的骑兵,但在南下的道路上面临重重困难,粮草和补给严重短缺,尤其是在秦陇地区的战略失误,让他彻底失去了与忽必烈抗衡的机会。到了1261年,阿里不哥终于在昔木土脑儿一战中遭遇惨败,损失惨重,不仅士兵伤亡严重,更重要的是,他的战斗意志和战略路线彻底崩溃。
蒙古的继位方式一向混乱,没有固定的继承制度,谁能迅速获得支持,谁就能够成为新的大汗。因此,忽必烈称汗的那一天,并没有在宏伟的宫殿中举行,而是在开平城的一场“饭局”上。这场饭局实际上是一个诸王会议,布置得极为精妙。塔察儿作为成吉思汗弟弟的孙子坐在主位,成为了重要的“关键人物”。忽必烈在称汗之前,已经悄然派出智囊廉希宪与塔察儿达成了默契,双方相互配合。果然,塔察儿在会议上第一个起身支持忽必烈,其他宗王见风使舵,纷纷附和,这一切都像是事先排练好的。现代人会称这种做法为“舆论引导”和“政治排场”,如果你不支持,就显得你不合时宜。
而忽必烈背后之所以能够如此得心应手,还因为他从中原的官场学到了不少“软招”。他并不倚重刀枪,而是依靠幕僚的智慧和策略。他身边的中原智囊团队,很多人都是擅长治理的能人,包括旧金朝的文臣、南宋的降将,甚至还有契丹、女真、色目等各族的精英。他们为忽必烈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。
不久之后,忽必烈便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政府架构。他在燕京设立了宣慰司、中书省、十路宣抚司等一系列机构,负责中原各地的治理,迅速将汉族官员安排到各地,逐步掌控了帝国的治理体系。这一系列行动表明,他不仅是在争夺汗位,更是在为自己的统治铺设新的政治框架。
与之对比,阿里不哥仍然沿用成吉思汗时期的治理方式,依赖草原上的宗王会议和传统的骑兵作战方法。但在1260年代,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,尤其是当中原开始成为帝国的主要财政来源时,谁能控制中原,谁就能控制帝国的未来。
忽必烈并没有停留在“正统”这一概念上,他在《即位诏》中明确写道:“祖述变通,正在今日。”意思是,虽然他继承了祖先的基本法则,但已经进行了时代性的调整和改革,而阿里不哥的坚持却显得过时。他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,最终网上炒股配资也失去了这一权力之争。
因此,阿里不哥失败的根本原因,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,更在于他没有与时俱进,没有跟上政治和制度的改革。而忽必烈的胜利,则是在饭局、在制度设计上,他将这场王位之争转化为一次政治结构和国家机器的重新构建。
1261年的昔木土脑儿之战,发生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的复杂山地,虽然这个地方之前并不起眼,但因为这一战,它成为了蒙古帝国历史中的关键节点。阿里不哥在这一年终于决定采取军事行动,他调集了漠北军队,从两路进攻,一路从中原,一路从陇右出击,企图切断忽必烈的后勤线,重新夺回汗位。
然而,阿里不哥低估了忽必烈的战略眼光。忽必烈早已部署了汉军主力,在陕西一带布置了由汪良臣和廉希宪统帅的精锐部队,总兵力达三万,并且这些军队不仅是草原骑兵,而是熟悉地形、擅长防御作战的中原军。阿里不哥的军队进入关中后,发现物资短缺,士气低落,根本无法支持长时间作战。
最终,在昔木土脑儿的决战中,阿里不哥的部队被忽必烈的混合战术击溃,彻底丧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